作者:未知 时间: 2019-03-28 19:24:41 人气:0 ℃
总理说的“互联网+”,怎样与农业结合?
从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“互联网+”的概念后,它就在“两会”舆论圈呈现出刷屏之势,高居热搜词榜单前列。总理强调,要制定“互联网+”行动计划,把以互联网为载体、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搞得红红火火。
其实,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绝非新兴产业专属物,“+”本身就象征着无限想象和可能。如果说传统农业、落后农村、弱势农民在奔向现代化的征途上,能否有一个后发制胜的超车弯道,“互联网+”必定是一次时代赋予的绝佳契机。
从宽带进村、信息入户到农业综合服务、政务信息平台的建设,再到“智慧农业”、农村电商,我国农业农村的信息化步伐未曾停歇。然而,城乡数字鸿沟、农村信息孤岛仍普遍存在;以信息技术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能力还比较欠缺;部分地区信息服务基础薄弱,农民信息获取能力差,信息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如何让“三农”发展搭上“互联网+”的信息化“高铁列车”?
要加速“硬件”配置,实现“互联网+农村”。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光纤进村入户工程必须提速,乡村信息服务站更要有屋、有人、有设备。抓紧把农村电子商务的配套设施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统筹考虑,对所需的仓储、公共服务设施要有前瞻性的设计,同时利用电商企业等社会资本,完善乡村物流配送体系,催生千万个各具特色的“淘宝村”遍地开花。
要加快“软件”升级,实现“互联网+农业”。针对“智慧农业”投入高、涉农企业望而却步导致带动力差的情况,设立专项补贴撬动社会投资,推进物联网、云计算、移动互联、3S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示范应用。同时,有针对性地充实和更新农业信息系统,说白了,就是要增加农民最想知道现在又缺乏的内容,比如“春天种什么对,秋天卖什么贵,买什么生产资料最实惠”。
要培育人才支撑,实现“互联网+农民”。网络通了还要会用,农民共享信息化红利的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,最终决定于农民对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。要鼓励大学生村官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、返乡创业人员和部分个体经营户成为农村电商创业带头人,带动新型职业农民、家庭农场主、合作社社员广泛成为拥有互联网思维、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市场主体,品尝到信息化结出的硕果。
如此,“互联网+”不仅不会成为城乡差距的新表现,更会成为倒逼“三农”改革的新动力,让农业、农村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插上信息化翅膀,牵引亿万农民实现在宽带上增收、在键盘上小康。